竹类的基本形态特征和识别要点(2)

竹秆

竹子的茎特称为秆或竿,是竹子的主体,由秆身、秆基、秆柄三部分组成。 不同种类的竹子的竹秆差异十分显著,在竹子的分类识别中非常重要。

(1)秆身(culm-trunk) 竹秆的地上部分,通常端直,圆简形,中空、有节(node),二节之间称为节间(internode)。每节有彼此相距很近的二环,下环称为箨环(sheath-node),系秆箨脱落后留下的环痕;上环为秆环(culm-node),为居间分生组织停止生长后留下的环痕。两环痕间称为节内(intranode),秆内的木质横隔壁(diaphragm)即着生于此处,使秆更加坚固。随竹种的不同,节间长短、数目及形状有所变化[……]

点我继续哦^_^

竹类的基本形态特征和识别要点(1)

竹子是禾本科,竹亚科的植物。大部分的竹子地上部分发生木质化,地下部分由竹鞭相连接。竹鞭上有芽,芽出土称为笋(竹秆),未出土则为鞭。多年生草本植物,较少开花结实。

地下茎

地下茎可以分为

单轴散生——散生竹,母竹秆基上的侧芽只可以长成根状坚,即竹鞭。竹鞭细长,在地下能作长距离横走,具节和节间,节上有鳞片状退化叶和鞭根。每节通常有一枚鞭芽,交互排列,有的鞭芽抽长成新竹鞭,在土中蔓延生长,有的鞭芽发育成笋,出土长成新竹,其秆稀疏散生,形成成片竹林。竹类经营中称单轴型竹子为散生竹,如刚竹属(Phyllostachys) 。

合轴丛生、合轴散生 ——丛生竹,由母竹秆基上的侧芽[……]

点我继续哦^_^

早园竹

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 McClure)为刚竹属刚竹组的竹类。

茎: 秆高6米,粗3-4厘米,幼秆绿色(基部数节间常为暗紫带绿色)被以渐变厚的白粉,光滑无毛;中部节间长约20厘米,壁厚4毫米;秆环微隆起与箨环同高;箨鞘背面淡红褐色或黄褐色,另有颜色深浅不同的纵条纹,无毛,亦无白粉,上部两侧常先变干枯而呈草黄色,被紫褐色小斑点和斑块,尤以上部较密;无箨耳及鞘口繸毛;箨舌淡褐色,拱形,有时中部微隆起,边缘生短纤毛;箨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绿色,背面带紫褐色,平直,外翻;

枝: 每小枝2-3叶;常无叶耳和縫毛;叶舌隆起,先端弧形,有缺裂[……]

点我继续哦^_^

芽竹

秆高达10m,粗6cm;节间最长可达26cm,幼时紫绿色,被白粉,无毛,老秆灰绿色,壁厚3.5~4mm;秆环隆起,高于箨环。箨鞘淡绿紫色、绿紫色或墨绿带紫色,先端有乳白及淡紫色或紫绿色与紫色相间的放射状条纹,疏生刺毛,偶有散生的小斑点;箨耳在秆下部的箨上不发达,在秆上部的则微可见,鞘口具数条绿色直立的䍁毛;箨舌淡绿色,截形或略呈拱形,高2~3mm,边缘密生䍁毛;箨片直立或外翻,秆中、下部者皱曲,披针形至带状披针形,淡绿色至墨绿色或暗褐色,边缘淡黄色。

小枝具叶2或3;叶耳小,具淡绿褐色至淡黄色长4~6mm的继毛;叶片长6.5~12cm,宽1.1~2cm。笋期4月中、下旬。

产浙江安[……]

点我继续哦^_^

小琴丝竹

秆高4~5m,直径2~4cm。

秆和枝节间黄色,具宽窄不等的绿色纵条纹;新鲜秆箨淡绿色,有黄白色纵条纹,可与孝顺竹相区别。

产四川、广东和台湾。9~11区 。栽培甚广的著名观赏竹种。

参考资料

  • 易同培;史军义;马丽莎;王海涛;杨林.中国竹类图志[M].科学出版社:北京,2008:128.

[……]

点我继续哦^_^

倭形竹

倭形竹( Indosasa shibataeoides McClure )为箣竹超族(BAMBUSATAE,又名簕竹超族),倭竹族( SHIBATAEEAE Nakai )大节竹属(Indosasa McClure)。

在植物智(中国植物志网络版)中将倭形竹归为摆竹(Indosasa acutiligulata Z. P. Wang et G. H. Ye ),现已更正。但倭形竹的形态描述信息仍未更正,仍为摆竹信息。以下对于倭形竹的形态描述参考易同培先生所编写的《中国竹类图志》及网络资料。

秆高1.6~2m,直径0.8cm左右,节间长为10~20cm,无毛,靠近顶部的几节发生强烈的[……]

点我继续哦^_^

毛竹

毛竹,学名Phyllostachys edulis (Carriere) J. Houzeau,又名楠竹,为刚竹属刚竹组竹类。

茎: 秆高达20多米,径12-16(-30)厘米,基部节间长1-6厘米,中部节间长达40厘米;新秆密被细柔毛,有白粉,老杆无毛,节下有白粉环,后渐黑;分枝以下秆环不明显,箨环隆起,初被一圈毛,后脱落

枝: 枝叶二列状排列,每小枝具2-3叶;叶披针形,长4-11厘米,宽0.5-1.2厘米;叶耳不明显,有縫毛,后渐脱落

叶: 幼苗分蘖丛生,每小枝7-14叶;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0-18厘米,宽2-4.2厘米:叶鞘紫褐色,与叶下面[……]

点我继续哦^_^

桂竹

桂竹为刚竹属竹种,学名为Phyllostachys reticulata (Ruprecht) K. Koch。

秆高可达20米,粗达15厘米,幼秆无毛,无白粉或被不易察觉的白粉,偶可在节下方具稍明显的白粉环;节间长达40厘米,壁厚约5毫米;秆环稍高于箨环。箨鞘革质,背面黄褐色,有时带绿色或紫色,有较密的紫褐色斑块与小斑点和脉纹,疏生脱落性淡褐色直立刺毛;箨耳小形或大形而呈镰状,有时无箨耳,紫褐色,繸毛通常生长良好,亦偶可无缝毛;箨舌拱形,淡褐色或带绿色,边缘生较长或较短的纤毛;箨片带状,中间绿色,两侧紫色,边缘黄色,平直或偶可在顶端微皱曲,外翻。

末级小枝具2-4叶;叶耳半圆形,[……]

点我继续哦^_^

淡竹

淡竹,学名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刚竹属竹类。

生活型: 秆箨淡红褐或绿褐色,有多数紫色脉纹,无毛,被紫褐色斑点,上部秆箨斑点稀疏或近无斑点:无箨耳和缝毛;箨舌紫或紫褐色;

株: 高1-3(4)毫米,先端平截,具波状缺齿和纤毛;箨叶带状披针形,绿色,有多数紫色脉纹,有时有黄色边带,平直,下部者开展,上部者下垂;

茎: 秆高18米,径达9厘米;梢端微弯,中部节间长30-45厘米;新秆密被白粉,呈蓝绿色(小竹秆微被白粉,节下较密),无毛;老杆绿或灰黄绿色,节下有白粉环,秆环稍突起;

枝: 每小枝2-3叶;叶鞘初具叶耳,有縫毛,后渐脱落,叶舌[……]

点我继续哦^_^

铺地竹

铺地竹为小型地被竹,是苦竹属竹类,学名为Pleioblastus argenteastriatus。在生长初期,叶片上间有白色和黄色条纹,后转化为全绿。

秆高0.3~0.5 (1.7) m,直径2~3.5mm;节间长约10 (30) cm,绿色,无毛,节下被白粉一圈。箨鞘宿存,初时绿色,长约为节间的1/3~2/5,基部被白色长纤毛,边缘具灰色纤毛;箨耳缺失,鞘口两肩各具数条长5~7mm的直立䍁毛,箨舌近截平形,高约0.5mm;箨片披针形,绿色,直立,长5~28mm,宽1~2mm,无毛。叶片卵状披针形,长8~15cm,宽7~17mm,基部圆形或阔楔形,绿色,偶具白色或黄色纵条纹,次脉4~5[……]

点我继续哦^_^

植物的脉序

定义

植物的脉序指叶脉的分布形式,即叶脉从叶基部到叶端及边缘的发生方式。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一、平行脉

指叶脉从叶基部到叶尖端近似平行,或侧脉与主脉垂直,侧脉之间近似平行。可分为四小类。

  1. 直出平行脉

所有叶脉都从叶基发出,彼此平行直达叶尖,细脉也平行或近于平行生长,如麦冬,竹类等

2. 弧形平行脉

所有叶脉都从叶片基部生出,彼此之间的距离逐步增大,稍作弧状,最后距离又缩小,在叶尖汇合,如紫萼,玉簪等

3. 射出平行脉

所有叶脉均从叶片基部生出,以辐射状态向四面伸展,如棕榈

4. 横出平行脉

侧脉垂直或近于垂直主脉,侧[……]

点我继续哦^_^

竹类学名中的人名

1.McClure

莫古礼(英语:Floyd Alonso McClure;1897年8月14日-1970年4月15日)[1],直译作弗洛伊德·阿朗佐·麦克卢尔,是美国的一位植物学家及竹类分类学家。

莫古礼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谢尔比县。他1919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即前往当时仍属北洋政府管治的[2],并在那里生活了24年。他曾在广州的岭南大学长期任教经济植物学,并多次在南方的广东、福建及越南采集标本,采集发表了众多新类群。之后日本侵略,莫古礼返回美国,并且担任美国农业部有关竹类植物的顾问。1940年代,他被任命为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名誉研究员,直至1970年去世。

[……]

点我继续哦^_^

植物的命名规则

双命名法

所谓双命名法就是指植物种的命名用2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一个植物的学名
属名(拉丁文) + 种名(拉丁文) + 第一个命名者(缩写)三部分组成。因为命名者的名字在植物学名使用时可省略,所以得名双命名法。

(1)属名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多数为古拉丁或古希腊名。如Pinus(松属),Ficus(无花果属) , Salix(柳属) , Quercus(栎属)是古拉丁名, Celtis(朴属)古希腊名。
  2. 有表示特征的。例如Liqui damber (枫香属)为两个拉丁词所组成,即Liquidus (液体)和ambar (琥珀)合成为”有琥珀状的树液”之意。
  3. 表示某植物[……]

    点我继续哦^_^

关于《中国竹类图志》和中国植物志上竹类的异名

以下内容为本人收集于网络,对易同培先生等著的《中国竹类图志》和中国植物志(网络版为整合入植物智网站)在竹类命名上的不同作记录,以便今后的在竹类方面的学习。有需要的同学也可作参考,欢迎批评指正。下文中的《中国植物志》均通过植物智访问,描述也是基于植物智上展示的内容。

1.箣竹属和簕竹属

《中国竹类图志》中记录了箣(ce第四声,音同“策”)竹属(Bambusa Schreb.),但该属在《中国植物志》上名为簕(le第四声,音同“勒”)竹属。簕竹属和箣竹属两个名称在近几年的期刊上都可见到。同样的,在《中国竹类图志》上的箣竹超族,在植物智上名为簕竹超族。

2.筇竹属、方竹属[……]

点我继续哦^_^

在模式标本中各种不同的标本

科或科级以下的分类群的名称,都是由命名模式来决定的。种或种级以下的分类群的命名必须有模式标本根据。模式标本必须要永久保存,不能是活植物。模式标本有下列几种:

  1. 主模式标本(正模式标本)(holotype)是由命名人指定的模式标本,即著者发表新分类群时据以命名、描述和绘图的那一份标本。即发表时用的那一份标本。
  2. 等模式标本(同号模式标本、复模式标本)(isotype)系与主模式标本同为一采集者在同一地点与时间所采集的同号复份标本。即发表的那一份标本的同期copy。
  3. 合模式标本(等值模式标本)(syntype)著者在发表一分类群时未曾指定主模式而引证了2个以上的标本或被著者指定为模式的标本,其数目在[……]

    点我继续哦^_^